目录
- 942 第950章 关键的一步
- 943 第951章 祖上留下来的宝贝
- 944 第952章 坑谁呢?
- 945 第953章 买祖宅,谈崩了
- 946 第954章 掘藏得金!
- 947 第955章 满意
- 948 第956章 夹墙,房梁
- 949 第957章 舍,得
- 950 第958章 清点收获
- 951 第959章 槐中画
- 952 第960章 孔子圣迹图
- 953 第961章 吴道子追随者
- 954 第962章 又一个小圈子
- 955 第963章 龙碑
- 956 第964章 遭遇
- 957 第965章 人情和买卖
- 958 第966章 媒体的盛宴
- 959 第967章 画红人不红
- 960 第968章 新一轮热潮
- 961 第969章 待价而沽
- 962 第970章 风水四灵
- 963 第971章 碑刻深意
- 964 第972章 横看成岭竖成峰
- 965 第973章 堪舆
- 966 第974章 玄乎
- 967 第975章 笔记
- 968 第976章 寻龙
- 969 第977章 点穴
- 970 第978章 可疑的石头
- 971 第979章 子冈秘录
- 972 第980章 九龙璧
- 973 第981章 十年磨一剑
- 974 第982章 表示表示
- 975 第983章 龙画
- 976 第984章 个人见解
- 977 第985章 自己人
- 978 第986章 欣喜若狂
- 979 第987章 细腻的心思
- 980 第988章 海盗王的传说
- 981 第989章 编故事!
- 982 第990章 礼物!
- 983 第991章 画中之秘
- 984 第992章 麻烦事
- 985 第993章 有来有往
- 986 第994章 大计划!
- 987 第995章 虎皮,宣传
- 988 第996章 天王级待遇
- 989 第997章 黄金船
- 990 第998章 大豪
- 991 第999章 真有什么关系?
- 992 第1000章 郁金香少女
- 993 第1001章 自我复制
- 994 第1002章 门道
- 995 第1003章 秘密聚会!
- 996 第1004章 捡漏的好机会
- 997 第1005章 鱼龙混杂,鱼目混珠
- 998 第1006章 达芬奇作品
- 999 第1007章 抬价!
- 1000 第1008章 锁定了目标
- 1001 第1009章 找人算账去
- 1002 第1010章 顺藤摸瓜,守株待兔
- 1003 第1011章 朱大先生
- 1004 第1012章 互通有无
- 1005 第1013章 包藏祸心
- 1006 第1014章 安排了后手
- 1007 第1015章 冒牌货!
- 1008 第1016章 有点印象
- 1009 第1017章 金属薄片
- 1010 第1018章 摩西十诫
- 1011 第1019章 圣物
- 1012 第1020章 钱老的提议
- 1013 第1021章 待长发及腰
- 1014 第1022章 八大山人
- 1015 第1023章 禁忌!
- 1016 第1024章 不够,远远不够
- 1017 第1025章 达成协议
- 1018 第1026章 页纸千金
- 1019 第1027章 天意将垂象,神龟出负图
- 1020 第1028章 矢志必得
- 1021 第1029章 歌以咏志
- 1022 第1030章 天下绝艺
- 1023 第1031章 草书天下称独步
- 1024 第1032章 写生珍禽图
- 1025 第1033章 待定
- 1026 第1034章 石雕残像
- 1027 第1035章 赑屃
- 1028 第1036章 五大名窑一网打尽
- 1029 第1037章 金碑
- 1030 第1038章 赑屃的脑袋
- 1031 第1039章 传国玺
- 1032 第1040章 朱大先生的来历
- 1033 第1041章 天作孽犹可恕,自作孽不可活
- 1034 第1042章 开封,柴窑,御街
- 1035 第1043章 没头的苍蝇
- 1036 第1044章 地摊上的瓷片
- 1037 第1045章 惊喜的发现
- 1038 第1046章 富贵不还乡,犹如锦衣夜行
- 1039 第1047章 朱大先生死了?
- 1040 第1048章 又留了一手
- 1041 第1049章 圆满落幕
- 1042 第1050章 瑰丽离奇的世界
- 1043 第1051章 国家宝藏(1)
- 1044 第1052章 国家宝藏(2)
- 1045 第1053章 国家宝藏(3)
- 1046 第1054章 国家宝藏(4)
- 1047 第1055章 国家宝藏(5)
- 1048 第1056章 国家宝藏(6)
- 1049 第1057章 一辈子的事业(全书完)
- 1050 后记(新书《宅师》已发布!)
- 1051 后记 新书《宅师》已发布!
隐藏
显示工具栏
第960章 孔子圣迹图
第960章 孔子圣迹图
白描作品,就好像太极拳一样,易学难精。
古往今来,能够称为白描大师的人,简直就是屈指可数。
当然,也可以称为名家辈出,比如说顾恺之、吴道子、李公麟、赵孟頫,无一不是赫赫有名的名家大师。反正在王观看来,真正的大师,可以用简单的笔画,把作品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,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。
就是不知道,这幅白描画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功力。
此时,王观也凑近观看起来,只见画中是人物图,而且不仅是一个人,更不是单一的场景而已,而是由许多人,许多场景构成的长卷。多人多景,在古代绘画作品之中十分常见,类似这样的布局,可以参考清明上河图,或者韩载熙夜宴图等等。
不过,在这些白描人物之中,有一个身材魁梧,衣饰宽大,须发皆白,相貌古拙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。不仅是由于老人是图画的核心,十分显眼,更主要是看到这个老人,王观就有一种十分强烈的熟悉感,觉得好像是在哪里见过。
“孔子。”
与此同时,钱老吁气惊叹:“孔子圣迹图。”
“啊……”
王观惊愣了下,突然反应过来,立即恍然大悟,难怪感觉画中老人眼熟,原来画的就是孔夫子啊。大脑袋……不对,应该说是天庭饱满,象征智慧。衣袖很宽长,这是古人之风,还是诸多细节,十分符合历代文人想象中的孔子形象。
没有办法,在春秋时期,古人的绘画水平才处于萌芽的阶段,况且又没有合适的载体,就算有人想画,也画不出孔子的音容笑貌。一直到了汉代以后,古人的绘画水平才逐渐成熟,而且有丝绢锦帛之类的东西作为绘画载体,条件也称得上是十分成熟了。
然而,那个时候,孔子已经逝世几百年了,只剩下只言片语的形容词,根本不可能知道孔子长什么样,所以世人只好根据自己的想象,把孔圣人的样子画出来了。
晋代著名大画家顾恺之,就曾经画过一幅先圣画像,习称夫子小影,据说小影是孔子像中最真,最接近孔子原貌。
不过,流传得最广的孔子像,却是由吴道子创作,再经过李公麟临摹流传于世的作品。就是小学语文课本上常出现的孔子像,那是最常见的作品了。
特别是现在,王观细看之下,发现长卷之中的孔子,衣发飘动,线条十分流畅,颇有几分吴带当风的意味,难道是吴道子真迹?
王观猜测起来,又向钱老求教。
“是有点儿像……”
此时,钱老已经把长卷铺开小半,长桌子已经铺满了,但是看剩下的长度,好像只是铺了五分之一的篇幅。当然,这也不是重点,重点是这五分之一的篇幅之中,却是十分清晰地刻画了孔子的生平事迹。
仅是几个场景而已,就把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,再到孔子长大成人,在鲁国出仕为官等经历描绘了出来。其中的笔法更是十分流畅而细致,与七八十年代的连环画类似。
当然,图画表现出来的那种艺术感染力,肯定比粗简的连环画要高几百倍。不过是用最简单的墨线勾结而已,但是其中的意境却十分深远悠长,让人回味无穷。
此时,王观找来了几叠厚报纸,然后在地上一张一张地铺开,从厅里一直到厅外,另外顺着走廊通道铺下去。把报纸铺好了,这才小心谨慎的展开长卷。
片刻之后,长卷才算是完全展开了。一眼望去,只见孔子的生平事迹尽在长卷这中展现了出来。在出仕为官之后,再到弃官教学,开坛授课,然后就是携弟子周游列国,入东周向老子请教,最终返回鲁国,专心执教。
其中各种经典的典故,更是十分详细,没有丝毫遗漏。比如说苛政猛于虎、宋人伐木什么的,只要看完整幅长卷,就可以对于孔子的生平事迹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。
不过,关于孔子的事迹,只要大家小学中学的语文课认真学了,多少也有些了解。真正的关键,还是需要回归图画的本质。比如说,这是谁的作品?
“从风格来看,尤其是人物的衣饰纹理细节,的确很像是吴道子的手笔。”这个时候,钱老沉吟道:“不过,只是像而已,未必就是他的作品。”
“为什么?”王观求教起来,目光却看向了卷首和卷尾的印章。
但凡长卷,首与卷是印章最多的地方。中间由于是图画,空白的位置较少,所以不太好盖印。这种情况下,大家肯定是拼命往前后钤印了。从印章深浅不一的颜色来说,东西应该经过许多代人流传。不然的话,印章也不可能这样地密集。
只是,王观也注意到,这些印章以闲章居多,很多是学术性的词语。细看之下,好像是论语中的摘句,看起来很有韵味,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意义。
当然,所谓的没意义,那是指对于鉴定长卷没有什么帮助。因为除非是非常出名的闲章,不然很难通过闲章的字句知道印章主人是谁。起码王观没有这个本事,能从诸多闲章之中推测出印文的来历。
然而,钱老却若有所思,十分确信道:“长卷作者是谁,这个再慢慢研究,但是东西肯定是孔府的收藏无疑了。”
“嗯?”
王观一怔,忽然之间也反应过来。钱老这样说,不仅是由于长卷是在孔家村管事宅子房梁中找到,就确定与孔家有关。最主要是长卷之中的闲章,却是最好的佐证。
以论语摘句作为闲章,这应该说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,但是天下读书人万万千,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,不可能人人都以论语为印文的。但是长卷之中的论语摘句这样集中,又考虑到东西是在孔村家发现,那么自然可以确定,长卷与孔府有密切的联系。
可以肯定,长卷肯定是孔家旧藏,不知道是什么原因,被人秘密收藏在房梁之中,然后一直没被取出来。直到遇上了王观,这才重见天日。
“而且,这不是唐画,应该是宋画。”
与此同时,钱老摸了摸长卷绢纸,再示意道:“唐绢和宋绢之间的差别,你也应该清楚,不必我多解释了。从绢质来看,还没到唐代的地步。”
王观连忙观察,立即表示赞同。这是由于唐代的绢粗而厚,有独梭。五代的绢粗如布,宋代的绢,就显得比较匀净。这是最简单的判断,也是断代的依据之一。
“宋画。”
适时,王观也沉吟起来:“宋代的时候,吴道子的真迹应该还有许多,名家大师临摹吴道子图画的人应该不少。”
“不,这不是临摹。”
然而,钱老却径直摇头:“这不是临摹的画,而是稿本。”
“什么?”
一瞬间,王观愣住了。稿本是什么,他肯定一清二楚。需要说明的是,稿本可不是草稿,而是定稿,就好像现代工程的设计蓝图一样,属于最后审定的图样。
不过,与蓝图相比,书画上的稿本,却是指壁画的图样。古人描绘壁画,肯定不可能随心所欲的乱画,也需要一定的图样参照,然后才参照图样仔细绘于墙壁上。
就是由于这个原因,所以稿本一般没有落款,因为严格来说,稿本只是图样,半成品。等到绘于墙壁上,才能算是成品。对于半成品的东西,就没有落款的必要了。
当然,也不可否认,稿本本身就是精妙的作品,非常具有观赏价值,所以一些人就仔细收藏起来,并且装裱成画。也就是说,这一幅长卷,很有可能就是这样得来的。
在王观错愕之时,钱老忽然问道:“你在鲁省的时候,有没有到曲阜孔庙参观?”
“没有。”王观摇头道:“太忙了,没空过去。”
“可惜了。”钱老摇头道:“不然的话,你也应该知道这幅长卷的来历。”
“什么意思?”王观自然虚心求教起来。
“在曲阜孔庙之中,有一个圣迹殿。”钱老娓娓说道:“殿中有一百二十幅圣图,详细绘刻了孔子的生平事迹……”
“钱老是说。”王观眼睛一亮:“长卷就是殿中的绘刻的稿本?”
“不。”
钱老微笑摇头道:“圣迹殿中的绘刻,那是明代万历年间,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,孔庙原有反映孔子事迹的木刻图画,他建议改为石刻……”
“这是木刻图画的稿本?”王观的反应极快,立即猜测起来:“木刻图画是宋代的东西?”
“差不多了。”
钱老轻轻点头:“据专家学者研究,木刻与石刻应该是大同小异,没有什么出入,所以你的猜测也没什么错误。”
“木刻图画的作者是谁?”王观把握住了关键:“或许说稿本是谁提供的?再让木雕工匠依葫芦画瓢刻上去……”
“作者是谁,真的不太好说。”钱老沉吟道:“不过,圣迹殿中的绘刻,除了孔子生平事迹以外,还有两幅并不是颂扬孔子的图画。”
“那是什么?”王观好奇追问起来。
钱老轻轻一笑,才慢声说道:“是汉高祖刘邦,以及宋真宗赵恒以太牢之礼,祭祀孔子的绘刻……”
古往今来,能够称为白描大师的人,简直就是屈指可数。
当然,也可以称为名家辈出,比如说顾恺之、吴道子、李公麟、赵孟頫,无一不是赫赫有名的名家大师。反正在王观看来,真正的大师,可以用简单的笔画,把作品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,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。
就是不知道,这幅白描画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功力。
此时,王观也凑近观看起来,只见画中是人物图,而且不仅是一个人,更不是单一的场景而已,而是由许多人,许多场景构成的长卷。多人多景,在古代绘画作品之中十分常见,类似这样的布局,可以参考清明上河图,或者韩载熙夜宴图等等。
不过,在这些白描人物之中,有一个身材魁梧,衣饰宽大,须发皆白,相貌古拙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。不仅是由于老人是图画的核心,十分显眼,更主要是看到这个老人,王观就有一种十分强烈的熟悉感,觉得好像是在哪里见过。
“孔子。”
与此同时,钱老吁气惊叹:“孔子圣迹图。”
“啊……”
王观惊愣了下,突然反应过来,立即恍然大悟,难怪感觉画中老人眼熟,原来画的就是孔夫子啊。大脑袋……不对,应该说是天庭饱满,象征智慧。衣袖很宽长,这是古人之风,还是诸多细节,十分符合历代文人想象中的孔子形象。
没有办法,在春秋时期,古人的绘画水平才处于萌芽的阶段,况且又没有合适的载体,就算有人想画,也画不出孔子的音容笑貌。一直到了汉代以后,古人的绘画水平才逐渐成熟,而且有丝绢锦帛之类的东西作为绘画载体,条件也称得上是十分成熟了。
然而,那个时候,孔子已经逝世几百年了,只剩下只言片语的形容词,根本不可能知道孔子长什么样,所以世人只好根据自己的想象,把孔圣人的样子画出来了。
晋代著名大画家顾恺之,就曾经画过一幅先圣画像,习称夫子小影,据说小影是孔子像中最真,最接近孔子原貌。
不过,流传得最广的孔子像,却是由吴道子创作,再经过李公麟临摹流传于世的作品。就是小学语文课本上常出现的孔子像,那是最常见的作品了。
特别是现在,王观细看之下,发现长卷之中的孔子,衣发飘动,线条十分流畅,颇有几分吴带当风的意味,难道是吴道子真迹?
王观猜测起来,又向钱老求教。
“是有点儿像……”
此时,钱老已经把长卷铺开小半,长桌子已经铺满了,但是看剩下的长度,好像只是铺了五分之一的篇幅。当然,这也不是重点,重点是这五分之一的篇幅之中,却是十分清晰地刻画了孔子的生平事迹。
仅是几个场景而已,就把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,再到孔子长大成人,在鲁国出仕为官等经历描绘了出来。其中的笔法更是十分流畅而细致,与七八十年代的连环画类似。
当然,图画表现出来的那种艺术感染力,肯定比粗简的连环画要高几百倍。不过是用最简单的墨线勾结而已,但是其中的意境却十分深远悠长,让人回味无穷。
此时,王观找来了几叠厚报纸,然后在地上一张一张地铺开,从厅里一直到厅外,另外顺着走廊通道铺下去。把报纸铺好了,这才小心谨慎的展开长卷。
片刻之后,长卷才算是完全展开了。一眼望去,只见孔子的生平事迹尽在长卷这中展现了出来。在出仕为官之后,再到弃官教学,开坛授课,然后就是携弟子周游列国,入东周向老子请教,最终返回鲁国,专心执教。
其中各种经典的典故,更是十分详细,没有丝毫遗漏。比如说苛政猛于虎、宋人伐木什么的,只要看完整幅长卷,就可以对于孔子的生平事迹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。
不过,关于孔子的事迹,只要大家小学中学的语文课认真学了,多少也有些了解。真正的关键,还是需要回归图画的本质。比如说,这是谁的作品?
“从风格来看,尤其是人物的衣饰纹理细节,的确很像是吴道子的手笔。”这个时候,钱老沉吟道:“不过,只是像而已,未必就是他的作品。”
“为什么?”王观求教起来,目光却看向了卷首和卷尾的印章。
但凡长卷,首与卷是印章最多的地方。中间由于是图画,空白的位置较少,所以不太好盖印。这种情况下,大家肯定是拼命往前后钤印了。从印章深浅不一的颜色来说,东西应该经过许多代人流传。不然的话,印章也不可能这样地密集。
只是,王观也注意到,这些印章以闲章居多,很多是学术性的词语。细看之下,好像是论语中的摘句,看起来很有韵味,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意义。
当然,所谓的没意义,那是指对于鉴定长卷没有什么帮助。因为除非是非常出名的闲章,不然很难通过闲章的字句知道印章主人是谁。起码王观没有这个本事,能从诸多闲章之中推测出印文的来历。
然而,钱老却若有所思,十分确信道:“长卷作者是谁,这个再慢慢研究,但是东西肯定是孔府的收藏无疑了。”
“嗯?”
王观一怔,忽然之间也反应过来。钱老这样说,不仅是由于长卷是在孔家村管事宅子房梁中找到,就确定与孔家有关。最主要是长卷之中的闲章,却是最好的佐证。
以论语摘句作为闲章,这应该说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,但是天下读书人万万千,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,不可能人人都以论语为印文的。但是长卷之中的论语摘句这样集中,又考虑到东西是在孔村家发现,那么自然可以确定,长卷与孔府有密切的联系。
可以肯定,长卷肯定是孔家旧藏,不知道是什么原因,被人秘密收藏在房梁之中,然后一直没被取出来。直到遇上了王观,这才重见天日。
“而且,这不是唐画,应该是宋画。”
与此同时,钱老摸了摸长卷绢纸,再示意道:“唐绢和宋绢之间的差别,你也应该清楚,不必我多解释了。从绢质来看,还没到唐代的地步。”
王观连忙观察,立即表示赞同。这是由于唐代的绢粗而厚,有独梭。五代的绢粗如布,宋代的绢,就显得比较匀净。这是最简单的判断,也是断代的依据之一。
“宋画。”
适时,王观也沉吟起来:“宋代的时候,吴道子的真迹应该还有许多,名家大师临摹吴道子图画的人应该不少。”
“不,这不是临摹。”
然而,钱老却径直摇头:“这不是临摹的画,而是稿本。”
“什么?”
一瞬间,王观愣住了。稿本是什么,他肯定一清二楚。需要说明的是,稿本可不是草稿,而是定稿,就好像现代工程的设计蓝图一样,属于最后审定的图样。
不过,与蓝图相比,书画上的稿本,却是指壁画的图样。古人描绘壁画,肯定不可能随心所欲的乱画,也需要一定的图样参照,然后才参照图样仔细绘于墙壁上。
就是由于这个原因,所以稿本一般没有落款,因为严格来说,稿本只是图样,半成品。等到绘于墙壁上,才能算是成品。对于半成品的东西,就没有落款的必要了。
当然,也不可否认,稿本本身就是精妙的作品,非常具有观赏价值,所以一些人就仔细收藏起来,并且装裱成画。也就是说,这一幅长卷,很有可能就是这样得来的。
在王观错愕之时,钱老忽然问道:“你在鲁省的时候,有没有到曲阜孔庙参观?”
“没有。”王观摇头道:“太忙了,没空过去。”
“可惜了。”钱老摇头道:“不然的话,你也应该知道这幅长卷的来历。”
“什么意思?”王观自然虚心求教起来。
“在曲阜孔庙之中,有一个圣迹殿。”钱老娓娓说道:“殿中有一百二十幅圣图,详细绘刻了孔子的生平事迹……”
“钱老是说。”王观眼睛一亮:“长卷就是殿中的绘刻的稿本?”
“不。”
钱老微笑摇头道:“圣迹殿中的绘刻,那是明代万历年间,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,孔庙原有反映孔子事迹的木刻图画,他建议改为石刻……”
“这是木刻图画的稿本?”王观的反应极快,立即猜测起来:“木刻图画是宋代的东西?”
“差不多了。”
钱老轻轻点头:“据专家学者研究,木刻与石刻应该是大同小异,没有什么出入,所以你的猜测也没什么错误。”
“木刻图画的作者是谁?”王观把握住了关键:“或许说稿本是谁提供的?再让木雕工匠依葫芦画瓢刻上去……”
“作者是谁,真的不太好说。”钱老沉吟道:“不过,圣迹殿中的绘刻,除了孔子生平事迹以外,还有两幅并不是颂扬孔子的图画。”
“那是什么?”王观好奇追问起来。
钱老轻轻一笑,才慢声说道:“是汉高祖刘邦,以及宋真宗赵恒以太牢之礼,祭祀孔子的绘刻……”
正在加载...